关工委工作“创特色、铸品牌”“童心艺术社团”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缘由
(一)理论依据
1.是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需要。文件要求要因地制宜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式,探索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艺术教育方法,建立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区域内艺术教育统筹力度,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专职艺术教师不足的地区和学校,可由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经必要专业培训后担任兼职艺术教师,鼓励聘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
2.。是推进通州区成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的现实需要。教育部《关于开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按照区域性、典型性和可行性的原则,选定一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以下简称“实验县”),通过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破解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短缺、设施设备落后、开课率不足等难题,从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与形式、教学管理与评价、教师配备与培养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探索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律和途径,实现实验县区域内惠及全体、丰富优质的学校艺术教育,为推进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范例。
(二)现实依据
1.是积极推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发挥老教师的聪明才智的需要。我校在抓常规管理的同时,已经走上特色办学之路。学校努力创建的“绳文化”品牌特色,逐渐形成了“阳光、健体、合作、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绳文化的办学目标。要进一步丰富绳文化内涵,成为师生的内在特质,来续书绳文化的传奇。艺术教育的立德树人独特作用,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也与我校绳文化精髓一脉相承,让老同志传承校园文化,激发年轻教师的工作热情。
2.是充分利用当地丰厚的艺术资源,传承当地文化的需要。我校近边的文化中心,由退休老师、退休老干部及年龄较长的民间老艺组成的老年艺术团,每天定时自发开展一些如乐器、舞蹈、音乐等自娱自乐活动,水平较高,也参加过有关部门组织一些的文艺汇演;我校退休教师施义萍老师是“海门山歌”爱好者,有着较高的水准。他们很乐意走进校园,发挥余热与小朋友结对传授技艺。“海门山歌”流行于海门等沙地地区,是海门的地方剧种,也是吴歌的一种。海门山歌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重,有鲜明地方特色,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从1957年,海门山歌《淘米记》作为全国民歌调演节目进京演出,受到了周恩来、朱德的亲切接见以后,多次进京演出,获得好评,2008年6月14日,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这一民间艺术剧种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作为地处沙地地区的学校传承这一剧种是历史的责任。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指导,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有关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与老干部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紧密结合我校中心工作,深化关工委、退教协常态化建设“巩固提高”工作,以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着力抓好青少年学生和青年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建设,从学校客观实际出发,努力“创特色,铸品牌”,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通州教育发挥老同志真诚有力的配合补充作用。
三.创建目标
1.远期目标
通过“童心”艺术社团的创建,吸引一批有艺术教育能力的老同志,作为学校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的补充,来提高本校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通过“创特色、铸品牌”创建,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学有特长,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性格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学校资源为基础,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为特点的关工工作的新途径。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为学校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力求走上一条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关工工作的道路。
2. 近期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营造具有“童心”艺术社团建设的浓厚的校园环境,制定出适合关工工作特色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培养一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师资队伍和学生队伍,初步形成品牌特色。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
(1)开展前期调研,确定“创特色铸品牌”内容及路径。
(2)建立学生艺术特色档案,落实校内参与教师及社区艺术教育人员,落实活动场(学校异地新建之前暂借成人教育中心活动室,学校投入使用以后,学校提供相应活动室)。
(3)制定实施方案,进行人员分工,落实创建任务。
(4)开展创建宣传,学习相关理论。
(5)制订活动成果奖励及补助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 (2016年1月——2017年12月)
(1)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落实“创特色铸品牌”创建工作各个环节工作。
(2)组建两支队伍:即由退休老师、退休老干部及年龄较长的民间老艺人组成的老年艺术指导教师队伍及爱好乐器、舞蹈、唱歌等并由家长支持的学生队伍。
(3) 构建艺术校本课程体系,收集整理“海门山歌”及海门山歌剧本,自编校本课程。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
(4) 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优化艺术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的整合,确保社团成员至少学会有一项特长。
(5)积累社团活动经验,扩大学生受众面,力争惠及大部分学生,肋推体育艺术“2十1”。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8年1月——2018年8月)。
(1)汇总整理各阶段的成果资料,进行社团成果总结汇报活动。
(2)撰写“创特色 铸品牌”创建的总结报告。
(3)申报关工工作常态化建设特色学校,准备相关材料。
四.创建措施
1.建立“童心”艺术社团创建领导小组。
关工工作创建“童心”艺术社团,必须加强领导,加强管理,强化各级职能,为创建保驾护航。要成立领导小组,(见下表),定期召开会议,研讨解决创建过程中的多种问题,并在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以保证创建的顺利实施。同时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创设“创特色、铸品牌”质量考评机制、管理保障机制和教师激励机制,在教育管理中,改革完善教学工作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创建“童心”艺术社团的积极性,要设立相应补助和奖励措施,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保证 “童心”艺术社团建设的正常运转,长期运转,使 “童心”艺术社团创建工作具备科学规范的运行体系。
关工工作“童心”艺术社团创建领导小组名单及分工
组 长:蒋聪,负责创建规划与决策。
副组长:徐广智,负责创建规划的撰写及各项工作的督促检查;负责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童心”艺术社团创建的各项制度。
副组长:陆贤明(退休),协调教师队伍。
组 员:徐美权,负责后勤保障及经费支持。
施义萍、黄凤英、杨建标、张士标、唐正平、陈永年、井士成、蔡星美、徐永良(均为退休人员),(其他多位民间艺人):负责“童心”艺术社团创建和教学实践与研究。
2、完善设施设备。完善的设施、充足的器材是实现创立“童心”艺术社团、提升艺术教育、传承地方文化这一目标的物质基础,也是关工工作创建“童心”艺术社团的基本保证。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依托教育现代化建设,学校投入资金,增购设备。学校要不断改善场地和设施,添置配备必要的器材,保证创建活动的正常开展。
3、开展丰富活动,搭建展示平台。发展校园文化,活跃校园生活,为艺术苗子脱颖而出构筑平台,学校坚持每年举办一次艺术节,为学生施展其艺术才华提供舞台,通过器乐、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参与,引领学生边学边练,以练促赛,以赛促练,培养学生审美和创新能力。学校要利用橱窗、小电视台等进行宣传报道,让参加活动的学生有一种自豪感,增强学生积极参与的内驱力。